流行性感冒的防控
日期:2024-10-21 16:36:47  浏览量:0

流行性感冒的防控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是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易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暴发流行。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是主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流行特征

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流感发生突然,传播迅速,甲型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15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可引发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以局部流行为主,约相隔5-6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则为散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1-3天(数小时-4天)

典型流感:典型流感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但体征较轻,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病程

4-7

天,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

轻型流感:轻型流感急性起兵,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

2-3

天内

自愈。

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病初类似典型流感症状,

1

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

5-10

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预后较差。

其他类型:流感流行期间,患者除流感的症状体征。还伴有其他肺外表现,特殊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胃肠型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脑膜脑炎型表现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症状;若病变累及心肌、心包,分别为心肌炎型和心包炎型。此外,还有以横纹肌溶解为主要表现的肌炎型,仅见于儿童。

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避免、减少接触他人,搞好个人卫生,尽量居家休息。

5.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6.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8.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疫苗毒株的更换由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来决定。

9.患流感后,宜清淡饮食,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以白开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