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洞”
日期:2022-09-29 15:47:39  浏览量:693


一、故事缘起

吃完午餐,小朋友们一起在户外散步。我们走到连廊底下想要休息片刻,小楠指着身后的泥地喊:“你们看,那里有个好大的洞洞!”一旁正在聊天的小朋友听到后纷纷围了过去。

小坤:“哇,这是老鼠洞吧!”

欣欣:“我觉得是蚂蚁洞,因为我看到有些蚂蚁爬进去。”

小冉:“蚂蚁洞哪有那么大,应该是地鼠的家。”

小宸:“不对,应该是马蜂洞。”

轩轩:“马蜂洞肯定是在树上啊,不可能在地下。”

这个洞洞里到底有些什么?这又是谁的家?为什么突然出现一个洞洞?小朋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们开启了一场怦然心“洞”的奇妙之旅。

教师的思考:一个奇妙的洞洞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展开了各种猜想,并渴望找寻其中的答案。《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为幼儿的科学探究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材料,有效引导,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

 

二、洞洞里面有什么?

(一)我们的猜想

洞洞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回到教室后,小朋友们把自己的猜想画了下来。

佳佳:里面也许睡着一条蟒蛇。

航航:我画了一只地鼠,洞穴里还有他的宝宝。

小语:洞洞里面是蚯蚓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宝宝。

亚楠:是蚂蚁迷宫,它们要爬好久才能来到地面。

涵涵:洞里面有超可怕的蟒蛇。

宸宸:我画的是蚯蚓和蚂蚁,它们有好多的洞穴,还有学校和游乐场。

 

(二)地底下的动物有哪些?

小朋友们带着心中的疑惑一起欣赏了绘本《地底下的动物》,潮湿的地底下到底有哪些小动物们呢?那里其实是个热闹非凡的世界,忙碌的蚂蚁,休眠的蝉,开凿洞穴的田鼠和翠鸟,在植物根茎上附着为生的蚜虫……

航航:地底下有田鼠,还有蜈蚣,他们挖的洞大小都不一样。

诺伊:蚂蚁真的有好多房间。

暖暖:原来飞蝇是在地底下产卵的呀。

教师的思考:《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标》中提到:“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底下巨大的蟒蛇、蚂蚁迷宫、蚯蚓家族......一笔一划都勾勒着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而绘本的阅读让孩子们对地底下的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观察性、思考性和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

 

三、洞洞有多深?

午餐后,我们又来到了连廊下散步,几个小朋友趴在椅子上,继续观察着地上的洞。小坤捡起地上的树枝,拨弄着这个黑漆漆的洞洞。

小坤:我感觉洞洞里很黑,什么都看不见。

欣欣:我觉得应该拿个手电筒照一照就能看清了。

轩轩:我们最好找个东西插进去量一量。

这个黑漆漆的洞洞到底有多深?小朋友们开始了他们的计划。

(一)我们的准备

为了让我们的探“洞”之旅更加顺利,每位小朋友都制定了一张计划表: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去观察和测量洞洞?

小坤:要把手电筒带去,洞洞里太黑了。

小博:还有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

佳佳:用绳子挂住摄像机放到洞洞里,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小泽:拿个尺子或者棍子量一量。

欣欣:把石头扔下去,听听洞底有多深。

小朋友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把需要带的东西画在记录表上,也有小朋友提议要带一壶水去,装进洞洞里看看有多深。

     

教师的思考:高宽课程模式倡导儿童的主动学习,教师应当赋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引导孩子进行计划,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愿,教师则鼓励他们去思考如何实现这些想法,例如工具的选择、测量的方法等。通过平等的交流,教师在儿童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通过符号或语言表达他们的计划。

 

(二)寻找测量工具

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计划表共同寻找了班级里可以用的工具,有记号笔、绳、木棍、筷子、铅笔、石头、手电筒、树枝、尺。

 

(三)实地测量

小朋友们带上工具来到洞口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小坤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放大镜观察着洞洞,其他小朋友也围在洞口,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工具试试。

小坤:里面好像都是树叶。

暖暖:里面根本没有动物嘛,只有一些枯树枝。

小坤:我扔个石头下去听听看深不深。

小坤拿了一个石头往洞里扔,只听到很轻微的落地声,再扔一个石头,还是没什么声音。

小坤:我能看到扔下去的石头。(因为洞洞里面是泥土,所以几乎听不到石头落地的声音,但是能看到石头说明洞洞并不深。)

其他小朋友也拿了一些工具过来测量,宸宸将绳子挂到洞洞里面,君君提醒他要让绳子碰到洞底再做记号。他们把绳子慢慢往下放,在绳子靠近洞口的位置做上了记号,接着用木棍、铅笔等工具一一进行测量。

 

回到教室,大家根据记号用手指比划着洞洞的深度,并且用尺子作了科学的测量,得知洞洞的深度大约有25.3厘米,纷纷发出了感叹:原来洞洞有这么深!

教师的思考:聚焦“洞洞有多深”这一问题,幼儿的讨论随之展开。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如何测量洞洞的深度?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来调整和优化策略。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以物测量、精准测量当不同的测量方法,对测量工具——尺子有了进一步了解,对量和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积累了数学知识和经验。从问题的产生到工具的选择、收集,再到实地测量,都是基于儿童立场,教师则是在背后提供基于幼儿核心经验的策略支持,助推故事发展。

 

四、怎样把洞洞里的动物引出来?

小冉:洞洞这么深,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

小坤:要不我们用铲子挖吧。

宸宸:不行,会破坏小动物的家,那它就没家了。

楠楠:要不我们把它引出来。

婷婷:我们去找点吃的放洞口。

楠楠在吃点心的时候掰了一小块饼干,婷婷也留了一小口苹果,他们把食物放在洞口,期待着会有小动物从洞里爬出来。大家在洞口等了一会儿,没有任何动静,打算第二天再来看看。

教师的思考:由于用铲子挖可能会伤害到动物或破环动物的家,所以小朋友否决了用铲子挖的提议。孩子们围绕“怎样把洞洞里的动物引出来?”这个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然,体悟科学,进而珍爱生命,尊重和保护自然。

 

五、尾声:食物不见了

大家怀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来到连廊下,却惊讶地发现:食物不见了!

诺伊:洞里真的有动物!

小任:也许是蚂蚁家族把食物搬走了。

楠楠:真可惜!我们都没有看到它。

小博:我们每天都来看一看,肯定会遇见的。

孩子们在洞口处张望了一会儿,约定每隔几天过来看一看,他们有发现的惊喜,有错过的失望,更有下一次相遇的期盼。

教师的思考:著名教育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事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事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们应当把自主权还给孩子。洞洞里到底有没有动物,食物是被地鼠吃了?还是被蚂蚁搬走了?又或是被风吹走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孩子们在探“洞”之旅中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和经验,他们能主动地探究、积极地思考,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学会放手,引导和支持孩子大胆创新、勤于思考、敢于探险,使其在游戏中寻找自己,放开自己,思考自己,真正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搭建有效的鹰架。